《一辩十年》
作者:李秀平 来源:原创 时间:2019-06-19
我和尚权所,有十年缘分。
这份缘,始于和尚权所创始合伙人张青松律师的缘分。2003年,他作为律师团成员之一参与代理刘晓庆税案,我作为《法律与生活》杂志社记者对律师团成员进行采访。在奔波于京城的东西南北分别采访了位于东面的许兰亭、西面的张青松、南面的钱列阳、北面的李肖霖之后,我写下了《京城四律师,携手为刘晓庆辩护》一文。就此,我和包括张青松在内的四位律师都结下缘份。
那次采访张青松时,见面地点是当时地处北京市定慧寺的北京普华律师事务所。彼时,30岁出头的张青松,是这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。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,以30岁的年龄问鼎律所合伙人已然令人刮目相看了。他却没有满足于此。
三年后的2006年,一向勇于行动的张青松发起成立了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。在当时,国内的律师事务所几乎都是“混业经营”的综合所,律师业大都是民事、刑事、行政案件“通吃”的复合型律师。一名30多岁的年轻人牵头成立了一家专业从事刑事业务的律师事务所,确实是一件新鲜事。
出于对“新鲜事”的职业敏感或者说好奇心,也出于对张青松身上那种开阔胸襟的赞赏,自2006年尚权所成立后,我的“目光”一直盯着这个律师事务所的“创业案例”。
这一“盯”,就是十个年头。
在此期间,我和《法律与生活》的同事们多次走访尚权所并采访尚权人。据此,既通过文字对尚权人的行程做了点滴记录,也通过我们编辑在法律出版社出版了尚权所的第一本书《刑辩魅力》。
说到《刑辩魅力》,就绕不开张青松贴在尚权所身上的两个标签——“专业”和“团队”。专业性自不必说,那是尚权所出发时的目的。团队,则是张青松一直刻意强调的内容。
为写《刑辩魅力》这本书,常铮不知多少天不眠不休。当然,为此付出大量心血的还有其他律师。但是,署名的位置上并没有出现任何“个人”。而是“尚权”。
通过写这本书的历练和思考,更通过“师傅”张青松的“传帮带”和自身的努力,常铮很快脱颖而出。在和张青松创办尚权所差不多的年龄,这位“80后”女律师便成长为尚权所乃至刑事辩护律师界的领军人物。
常铮的成长,是尚权所成长的最好注脚。据此,我切身感受到了走“专业”之路并且“团队”抱团前行的强大力量。
于是,在尚权所成立十周年的2016年。我决定和尚权人谈谈,从而破解尚权团队的成长密码。
萌生这一想法,是在2015年秋日。在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后,我和尚权人的谈话在2016年春天启动。
2016年4月13日,北京是个阳光灿烂、微风吹送的好天气。这一天,我和尚权所的新老两任主任常铮和张青松的访谈拉开了“和尚权人谈谈”的序幕。
这一谈,就谈过了2016年的夏天,一直谈到初秋。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